- 政府及部委网站
- 市级自然资源部门网站
- 直属单位网站
- 其他相关网站
核心阅读
今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本次世界地球日宣传主题是“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国各地在4月21日至27日举办第56个世界地球日宣传活动周。4月22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在广西自然资源职业技术学院开展第56个世界地球日广西主场活动,充分运用全媒体宣传平台,通过开展启动仪式及科普大课堂、开设“守护地球补给站”市集等丰富多样的形式,进一步激发社会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共同守护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
近日,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张文军就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就我区自然资源部门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方面的努力和未来设想进行了详细阐述。
1 强规划促改革 夯实绿色发展根基
“世界地球日是我们共同关注地球健康、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时刻。它提醒我们,珍爱地球、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和义务。”张文军开门见山地说,自然资源管理部门肩负着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职责的重要使命,必须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为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贡献力量。
过去一年,我区自然资源管理工作在生态保护修复、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据张文军介绍,我区深入实施《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持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强化规划引领和刚性约束,全区规划体系不断健全。同时,积极推进自然资源领域改革创新,完善法规政策体系,加强执法监管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耕地保护方面,我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守耕地红线,全区耕地数量连续三年实现净增加。制定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和措施,通过研究起草17条重要改革举措、积极推进耕地占补平衡改革等方式,有效夯实了耕地保护基础。同时,积极探索耕地保护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各界参与耕地保护工作,形成了全社会共同保护耕地的良好氛围。
我区坚决完成24万亩“十四五”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图为南宁园博园东南亚植物园。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我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在全国率先提出生态保护红线联合审查机制,学习运用“厦门实践”经验,推动桂林漓江山水工程、南宁矿山修复示范工程完成年度绩效目标。2024年,全区新建成自治区级绿色矿山10座,连续16年植树造林300万亩以上。全区近岸海域水质连续12年为“优”;西南岩溶国家公园、南宁国家植物园创建取得积极进展,八桂大地生态保护修复成效不断提升。
2 抓源头重治理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从源头上抓起、从根子上治理。”张文军指出,自然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条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必须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加强自然资源保护和合理利用,从源头上夯实自然资源系统治理根基。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我区自然资源系统注重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严格执行自然资源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加大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同时,注重发挥科技支撑作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自然资源领域的应用,提升自然资源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我区全面完成批而未供土地、闲置土地处置任务,2024年完成率高于年度目标3个百分点。围填海历史遗留问题处置率走在全国前列,梧州市、崇左市案例分别入选全国妥善处置闲置存量土地典型示范案例、全国第四批节地技术和节地模式推荐目录。张文军表示,盘活存量土地行动的实施,有效推动了资源利用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
此外,我区还积极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创新路径,通过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等方式,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继北海市冯家江生态治理与综合开发、梧州市六堡茶产业赋能增值等工作实践入选全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之后,桂林市创新旅游产业用地政策入选全国第五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为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桂林漓江山水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广西的“硬任务”,将于今年底完成修复目标。图为漓江沿岸风光。
3 明方向担使命 筑牢南方生态屏障
展望未来,张文军表示,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将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广西工作论述的重要要求,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树牢“实干为要、创新为魂,用业绩说话、让人民评价”的鲜明导向,切实履行好自然资源管理职责,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国土空间布局。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将有序推进乡镇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持续深化详细规划改革,按需开展城镇开发边界内详细规划、村庄规划编制实施,制定乡村地区“通则式”规划管理规定,推动规划管理全覆盖。加强专项规划编制管理,从源头上破解空间重叠问题。完善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管理机制,制定规划实施定期体检五年评估方案和管理规则,推进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
二是加大生态保护修复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桂林漓江山水工程、南宁废弃矿山修复示范工程是国家重点支持的“硬任务”,务必确保2025年底前完成修复目标。必须下定决心,坚决完成24万亩的“十四五”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任务。实施海岸带重大整治修复工程,坚决完成2025年底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管控目标任务。深化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将重点工程项目生态修复与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等工作联动推进,切实筑牢祖国南疆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三是推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持续开展节约集约示范县创建活动,落实“增存挂钩”机制,今年要力争批而未供土地处置率、闲置土地净减少率不低于25%、15%,积极盘活利用海域存量资源。加大共伴生、低品位再评价、未利用矿区调查、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的成果运用,持续提升矿产资源利用效率。
四是以更强的担当,全力守好资源安全底线。要量质并重加强耕地保护,聚焦国家考核的耕地保有量、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等目标任务,紧盯国家耕地保护政策要求,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坚守红线不动摇。要树立系统观念,既要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又要实事求是开展工作,确保经得起历史检验。科学指导耕地流出恢复,留出整改过渡期,坚决杜绝“一刀切”、简单化整改行为,妥善处理好耕地保护与农民利益、生态保护、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深化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改革,制定完善配套政策和管理系统。调整全区耕地开垦费征收标准,出台补充耕地质量验收政策。
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已于今年1月围绕美丽广西建设部署,对推进自然资源领域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提出5项任务,明确建立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规划许可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体系,探索多要素自然资源资产组合供应;深化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健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完善多元化生态保护修复投入机制;深化不动产登记改革。相关方案的出台,为全区自然资源系统服务美丽广西建设提供了方法路径和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张文军表示,全区自然资源系统将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要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当好守护广西美丽山水的“二郎神”,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天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